江西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更新时间:2021/05/22

校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步加强我校学风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学风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加强和改进我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和学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学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勤朴敏信”的校精神,形成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良好校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2、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长期坚持开展“教学活动月”和“学风建设月”活动,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成效明显。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学风建设中,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师育人的意识不强,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二是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对来来职业规划定位意识模糊三是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学风的局面尚未有效形成。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当前我校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3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4、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1)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毕业生合格率知识技能型证书获取率、科技竞赛获奖率、考研录取率、次性就业率。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 近期目标:

通过规范管理,科学引导,狠抓“五率”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优良学风逐渐成为我校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完善抓教风促学风的综合措施

5强化师德教育,增强学风建设的感染力。要牢固树立“大德育”观,通过开展优秀教研室、教师师德标兵等系列评比,强化教师育人职责。构建机关处室联系班级,行政管理人员、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制度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激发全员推动学风建设的内部活力。广大教师要把面向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事;既要提高业务水平、又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及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6、深化教学互动增强学风建设的推动力。加强教学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继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不断深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深入推行学分制、混合式教学、基础课分级教学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制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7、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学风建设的保障力。进一步完善教学健康和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格规范教学计划,强化教学纪律坚持课堂考勤制度、作业批改、答疑辅导等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良好的教学运行秩序。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对知识能力考察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察转变,提高考核的有效性探索建立批开放型和创新型实验室,努力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较强的实践环境。

营造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风建设的目的性。进一步构建思想教育贯穿学风

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入开展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长成才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立志诚信教育,把思想教育贯字学风建设的始终,构建学风浓班风正的良好学习环境。

9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学风建设的导向性。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奖励机制,坚持集体与个人典型评比相结合,开展以先进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评比,大力构建集体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个体评价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奖励资金来源多渠道,以树立学生道德上的楷模、学习上的典型、工作上的标兵、创新创业上的能手的多元激励机制,通过榜样引导,推动学风建设深入开展。

10、加强行为管理,增强学风建设的规范性。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促进学风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学生上课、早自习、按时就寝、晚归、外宿等制度,深入开展督导检查,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把学生社会实践、诚实守信、科技创新等内容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学风预警制度,对处在留降级、退学边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的学生提前警告四是严抓考风考纪,促进学风建设进一步好转。

11、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学生成才动力。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全员性、全程化、全方位的职业生程规划教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努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实现大学生生涯设计与素质拓展,创新能力、技能水平等教育培养有机结合,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建设与创新,增学风建设的外在推力。一是通过建立先进的制度文化、营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建设流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示范、辅射、育人作用。二是通过塑造先进的大学精神,教育引导全校学生自立自强、乐业乐群”,努力践行“勤朴敏信精神,发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

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导向,推动学风建设

13深化素质拓展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积极对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完善“课程化设计”“个性化服务”“学分制管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运行机制。坚持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浓厚学术氛围,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提学生学术修养,扩大学生知识面,各教学院(部)可以根据学科专业和年级组织各种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学习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意力引入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指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大学生多元文化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1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建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类赛活动等形式,推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放性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激发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热情。

15、构建学生实践技能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大学生实践技能性教育和比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以项目推进为依托,注重活动项目与学科专业相结合,校级管理与教学院(部)承办相结合,注重实践与能力相结合、个性与普及相结合,以点带面、全员参与,大力推行多证书制,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把学风建设贯穿到课堂、班级、宿舍和家庭

16、以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为切入点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健全课堂考勤细则、《课堂守则》等,狠抓课堂教育行为规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17、积极创建“优良学风班(宿舍)”,深入开展班级(宿舍)学风检查评比,创造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学习环境。特别要推出一批思想健康向上、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好的班集体、宿舍和学生典型,推广交流经验,使其产生榜样、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行党员“一帮”扶助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8、注重发挥学生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加强家校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邀请杰出校友、社会成功人士走进校园,共同做好学生的成长教育。尤其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受挫学生等特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加强学风建设的研究与保障

19.健全由学校党委和行政统一领导、教学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形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合力。以校学生工作党委为依托,定期研究解决学风建设实际问题。各教学院相应成立学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政领导是本单位学风建设的第责任人,对本学院的学风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制定实施办法,

20.加强对学风建设的考评。继续完善教学院学生工作状态评估办法中的学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重点把学生上课到课率、考研率、就业、技能证书获取、考试违纪率、考试通过率、各类竞赛获奖等纳入学风建设指标体系,定性定量地评价学风建设情况,促进班风、学风、校风的进一步好转。

21、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教育引导。通过开展学生党员示范岗、学生干部挂牌等措施,发挥学生骨干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生活上的模范作用,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22.广泛开展学风建设调研,加强学风建设研究通过学生工作例会(座谈会)、辅导员沙龙、学风建设月、学生工作课题立项等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学生学风建设调查研究活动,针对学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23、不断完善学风建设的制度保证机制。要建立健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加大开展学风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学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0一九年三月二十九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校区行政楼5楼501、502室 邮编:338029
联系电话:07906351551  邮箱:xsc8551@163.com   备案号:赣ICP备15005093号-1